一“实”激起千层浪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
自流井区切实回应“槽点”
打通“堵点”、补齐“断点”
用心用情用力
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聚焦民生兜底成效巩固,围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工作创新,启动引入三方调查、拓宽救助渠道、下发审批权限、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材料5项改革,着力提升便民惠民力度,及时将因病、因残致贫致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保障困难群众权益。
启动“引入键”,引入三方调查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困难家庭经济状况入户调查,有效的避免基层“人情保”“关系保”现象发生,让救助更加公平、公正,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的公信力。今年以来,组织第三方力量累计完成对392户对象的入户调查和869人的车辆、房产、公积金、社保等信息筛查。
启动“拓宽键”,拓宽救助渠道
积极拓宽救助渠道,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响应机制。依托社会组织整合链接资源,在每个村(社区)设置培养1名救助信息员,困难群众除可以向镇街、村(社区)窗口寻求救助外,也可以向救助信息员寻求救助。同时,困难群众还可通过“天府救助通”以线上方式申请社会救助,实现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线上即办。
启动“下放键”,下放审批权限
推动社会救助审核审批工作改革,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救助、临时救助和低收入家庭认定等区级层面审批工作的确认权限下放至各镇街,由镇街直接审批确认,减少了审批层级,压实了镇街的主体责任,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让困难群众能更快捷的得到救助。
启动“优化键”,优化办理流程
优化救助办理流程,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全面取消了社会救助审核阶段公示和村(社区)民主评议等工作环节,同时将审核审批时限由4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工作时限缩减率达62.5%,实现了当月申请、当月审批、次月发放,社会救助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启动“精简键”,精简审批材料
以“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设定依据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凡是可以通过部门内部调查的不再要求提供;凡是能够通过申请人书面承诺的不再需要证明”为原则,探索推行只需提交身份证和申请书、授权承诺“一证两书”即可申请的做法,最大限度精简社会救助审核证明材料。2021年以来,城乡低保累计保障31329人次、1017.37万元,城乡特困供养累计保障2815人次、157.14万元,临时救助累计保障342人次、21.59万元。
编辑:龚紫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