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权镇位于自流井区境西南部,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和四川早期革命领导人李仲权、李筱亭烈士的故乡。全镇幅员面积35.3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22万人。通过改革,全镇建制村从11个减为9个、减幅达18.18%,村均面积由2.97平方公里增至3.93平方公里,村均户籍人口由2104人增至2571人。全镇村民小组从130个减为99个、减幅达23.85%,组均面积从0.25平方公里增至0.33平方公里,组均户籍人口从178人增至234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启动后,仲权镇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拓展改革深度、提升改革温度,以乘数效应释放改革红利,助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谋深致远、夯基固本提升振兴发展“硬实力”
高屋建瓴“谋全域”。立足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科学确立“南部片区重要支撑点和核心增长极”发展目标,系统规划“一核两翼三带”发展架构,镇域空间布局从省道“肠镇”时代迈向国道“组团”时代,有效探索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适度分离改革,科学编制仲权镇“多镇合一”“镇村合一”规划,推动实现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融合协同发展。真抓实干“强基础”。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水电气讯、有线电视、广播“村村响”等全覆盖,镇域路网密度达539.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区各镇之首。深耕细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0.2%、91%,完成全胜沈家坝、百胜大湾农家大院风貌改造,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竹元村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胜村获评自贡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三色引领“促振兴”。坚定“彩色领航、红色铸魂、绿色赋能”发展思路,建立“高位运转+市场运作”推进机制,打好“彩灯+”“+彩灯”组合拳,建成打卡圣地灯之源广场,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擦亮彩灯特色小镇“国字”招牌。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推出集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研学旅游、新兴业态于一体的卢德铭故居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变现红色文化5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近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2个,建成水果采摘、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1万余亩,打造“花满盐都”主题公园,承办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实现农旅综合收入200万余元,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以全心为民、优化服务实现民生福祉“大增进”
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科学布局1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1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网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行“一窗接件跑一次、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情一次办”和首问首办负责制、“五颗心”工作服务法,一网通办覆盖率、业务日办结率达100%,群众办事时间缩短45%以上,有效解决了“多头盖章”“路跑断事难办”的问题,打通了基层群众便捷办事“最后一米”。完善“多元化”惠民服务。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覆盖配套村卫生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仲权小学改扩建工程,建成教师周转用房48套,达标打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2个。着力提升养老育幼服务水平,建成敬老院2所、日间照料中心8所,创新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立儿童之家。着力提升应急管理服务水平,建立消防联动响应机制,推进以仲权镇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每镇(街)20人应急队和每村(社区)10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有效实现农村消防救援全域覆盖。深化“共享型”富民工程。探索自主经营、合作共建、投资入股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村集体公司+社会资本+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落地全胜村生态渔业养殖、稻田种植、竹元村花满盐都、海天彩灯培训制作基地、卢德铭故居游客接待中心、百胜村生态菜籽油等项目,盘活村集体资产420万元,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均年增收25万余元,人均年增收1200余元。
以创新引领、共建共治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搭建三级协商平台。建立镇村组“有事来协商·贡商盐都事”协商议事体系,聚焦产业发展、民生实事、基层治理、重点工作等适时开展协商活动,把有参政议政意愿和能力的乡贤、有志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服务致力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建立健全自治制度10余个,规范完善村(居)民公约,创新制作《全胜八劝》自治特色歌谣,探索推行“农家大院文明建设管理委员会+‘院长’”管理制,深化实施季度星级户评选活动,通过“光荣榜”“曝光台”,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建三级志愿服务。组建“1+10+N”镇村组志愿服务队,吸纳并引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森林防灭火、环境保护、创文创卫等中心工作,创树“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线调解”“温暖星期五”“党员帮帮团”等志愿服务品牌,累计为民办事解忧2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攀升。
编辑:游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