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是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加强党建引领,以民为本,聚焦群众“微心愿”、调动群众“微力量”,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治理合力,凝结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大动力,解决民之所盼、民之所期、民之所急。
闻民声、解民忧
满足群众“微心愿”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需聚焦群众“微心愿”,调动群众内生力,上下同心、协同共治,方能久久为功,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东街以民之“微心愿”为起点,弹好基层治理“协奏曲”。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找问题、找需求、找经验、找办法、找灵感,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征求、群众信箱等广泛收集群众意见、需求,掌握民生“原始资料”200余份,做到靶向施策、精准服务。
涵养亲民化党建示范点。加快构建“一社一品”党建治理新格局,持续加强三八路“社区企业”带动型、新华路“邻里食堂”邻里情深型、解放桥“邻里客厅”温馨和睦型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将每个社区定位的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社区硬件和软件打造之中,打造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和谐美丽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建设开放、集约、共享的党建工作示范阵地。
提供“一站式”服务。分类推进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按照“合理布局、互联互通、优化功能”原则,整合党建、政务、社会等各类资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工作人员8小时不间断在岗,提供各种微服务、微便利,解决好群众烦心事、揪心事。
集众智、护民利
搭建治理“连心桥”

城市基层治理不是街道的“独角戏”,需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之中。东街聚群众之智,打造多元治理新格局,弹好基层治理“协奏曲”。
打造“商圈论建”品牌。形成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建机制,助推商圈繁荣发展,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反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楼上服务+楼内互助+下楼治理”楼宇党建生态圈。探索组建“紫檀国际红色同心圆”,搭建集党建、经营、生活、公益于一体的商圈大平台。
提供网格化管理。建立以社区两委为主,网格联络员、志愿服务队为辅的治安体系,充分发挥志愿力量、社区民警、社区网格员等多方作用,积极开展安全巡逻、政策讲解、法律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种服务。
开展阳光招聘,寻觅“新人才”。以无领导结构化面试的方式,为社区选拔优秀人才,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队伍,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自考的方式,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文化水平,调动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察民意、汇民情
挥好治理“指挥棒”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党员干部敢下基层、敢闯难关,摒弃“小事而不为”的错误理念,主动担起肩上重责,在小事中凸显格局,在平凡中彰显伟大。东街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弹好基层治理“协奏曲”。
聚焦“三转变”,创新万名党员下基层活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节日型向经常型转变,由任务型向感情型转变,每天约12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讲政策,送信心;讲理论,送观念;讲事迹,送信念;讲防范,保安全;解矛盾,化纠纷,以真情实意系牢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纽带。
“四岗联动”,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号”“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优化服务、笑脸相迎、主动接待,持续开展退役军人办证工作,目前已累计办理300多个优待证。
树立动态型党建服务理念,开展“净滩行动”。噪声扰民、食品安全、建渣堆砌、餐饮污染、房屋违建等问题一直是群众心中的堵点、痛点,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东街街道坚持动态型服务理念,持续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和常规性服务,今年累计解决垃圾分类问题186起、开展安全检查15次、消除安全隐患33个、拆除房屋违建5起(约400平方米),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编辑:龚紫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