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结束后第一天上班
开心玩耍后
也要注意自身健康
假期期间
有些小伙伴出现了发烧咳嗽的症状
那么如果一旦感染新冠怎么办?
看过来
公众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合理佩戴口罩。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佩戴N95口罩。

此外,五月春夏之交
气温升高
细菌、病毒和各类蚊虫活跃
请重点防范以下疾病
0
1
季节性流感

0
2
诺如病毒肠炎及食物中毒

0
3
蜱传疾病

0
4
手足口病

0
5
猴痘

0
6
动物源性传染病预防

[相关风险的特征及具体预防措施]
1.流 感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近期我国大部分省份流感疫情已呈下降趋势,但南方部分省份疫情仍然较多,以甲型 H1N1 为主,与甲型 H3N2 亚型共同流行。全球流感活动自2022年底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目前各型别共同流行,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预防措施:
1. 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加强个人日常防护:保持室内通风;平时注意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触碰眼、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有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等。
2.诺如病毒肠炎
主要预防措施:
1.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照顾病人后,准备或分发食物和进餐前,要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洗手液或肥皂以及流动水至少洗20秒。
2.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尽量吃熟食,生吃蔬果要洗净,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必须彻底煮熟后再吃;不喝生水。
3. 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最好居家主动隔离,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准备和加工食物或照顾老人和婴幼儿。
4.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3.食物中毒
5-10月为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内地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

4.蜱传播疾病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人被蜱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接触蜱。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传播的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疆出血热等病死风险较高。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1-2岁组发病率最高;每年自3月下旬始,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6.Mpox(猴痘)
猴痘是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我国大部分人群(尤其是1981年以后出生人群)无天花疫苗接种史,缺乏对正痘病毒(包括猴痘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猴痘的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主要预防措施:
7.动物源性传染病
人类通过接触动物(如饲喂、抚摸、屠宰、剥食、加工等)、食用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如肉、蛋、奶等)、接触动物栖息地环境等方式,可能会感染禽流感、布病、炭疽等动物源性传染病。
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编辑:朱星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