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
在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
感谢无偿献血者
为挽救他人生命作出的贡献,
呼吁更多公众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
建立高质量的血液安全供应保障体系。
近年来,自流井区广大群众以血为媒,积极挽袖奉献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障临床血液安全供应做出了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及个人。
荣边镇喜获“自贡市2022年度五星级爱心血库单位”称号,五星街街道、东兴寺街道、舒坪街道喜获“自贡市2022年度四星级爱心血库单位”称号,其他乡镇、街道近年来也相继获“爱心血库单位”称号。
在奉献爱心、献血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涌现出了很多献血英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在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中,自流井区献血者石文彬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苏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人要做有意义的事”石文彬说。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的语言。从小家里老人传统的积善成德家风,中学生物老师的生命科学的传授,家里教师职业的姐姐的言传身教,给了他生命正能量的底色。石文彬累计献血量达28200毫升,积极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在需要挺身而出奉献时仅有短短的一句“我觉得献血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好特别的”、“我要给孩子做正面榜样”。
“一滴爱心血,一生公益情……”。苏强曾经是身着戎装的武警战士,如今虽已脱下军装,仍然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贡献。参加献血后苏强加入到献血公益群里,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用涓涓热血拯救了无数个家庭,把更多的温暖分享给社会。苏强就这样在献血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年,作为一名退役老兵的奉献精神和做人本色不曾更改。
血液,是生命之源,是人间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无偿献血者们捐献血液以挽救他人的生命,他们平凡而又伟大,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
关于献血,
这些知识一定要了解↓
献血者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成为一名合格的献血者
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
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
血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33mmHg
脉搏:每分钟60~100次(高度耐力的运动员每分钟50次以上)
身体健康,不建议身患疾病的人群献血
以下情况暂时不能献血:做过口腔护理或拔牙半个月内;女性月经期;感冒、急性胃肠炎一周内;血小板捐献者服用阿司匹林5天内

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
是否适合献血怎么办?
别慌!献血前
采血机构会进行健康询问和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主要包括测量体重、脉搏、
血压、血红蛋白、血型等
来评估你是否适合献血
献血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为保证血液质量和自身健康
在献血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
献血前一天晚上和当天早上不要空腹,但也不要饮食过饱,选择的食物应该以清淡为宜,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
献血前两餐不要饮酒,更不能饮烈性酒,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

献血后有何注意事项?
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压迫针眼处10分钟左右或用弹力绷带压迫20分钟左右,防止皮下出血;针眼处保持干燥、清洁,4小时内不沾水,避免感染;献血手臂24小时内不提重物
1~2 天内不做剧烈运动
多饮水,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和铁含量高的食物,瘦肉、鸡蛋、猪肝、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

献血后的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
局部不良反应主要有
穿刺点的疼痛、出血、血肿或炎症
全身不良反应主要有
乏力、虚弱、头疼、恶心等
若出现局部不良反应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来处理
若出现全身反应
通常可以通过休息、饮水、进食来缓解
献血后
血液多久可以恢复?
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后
骨髓的新陈代谢加快
人体在肝、脾等脏器内贮存的血液
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和循环血量保持平衡
人体各组织间的液体成分会立即进入血管
失去的血容量只要1~2小时便可补上
血浆蛋白大约在1~2天内即可补足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7~10天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血液中的各种成分
本来就处于不断循环再生的过程之中只要遵循献血间隔期
不必担心献血后的恢复
献血间隔期
是根据细胞的生长周期决定的
我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
全血6个月可以献一次
单采血小板14天就可以献一次
献血对身体健康
有影响吗?
符合献血条件的人
献血200~400毫升
不超过正常人体血液总量的十分之一
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献血量是根据
人体血液总量的安全比例计算出来的
所以,不必因为血液流失
会造成严重后果
而担心否则紧张焦虑的情绪
会影响献出的血液质量

首先,献出部分血液后
新的血细胞会生成可以
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关爱生命,传递爱心
献血光荣,一起参与
编辑:朱星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