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养着鱼,地里还有我们自己种的菜。”近日,位于自流井区的仲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居住在此的雷付安和钟淑芳夫妇指着窗外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菜地,诉说他们的田园生活。
去年10月,总投资达1600万元的自流井区仲权镇敬老院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并更名为仲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区域内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养老服务中心将富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周边农村的“留守”老人,以及像雷付安和钟淑芳夫妇一样“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退休职工。
“10年前住的是瓦房,做饭烧的是煤,天旱得自己挑水……”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黄世文说,2013年,他到仲权镇敬老院走马上任时,院内基础设施陈旧,生活条件不如院外(指当地农村)居住舒适。在院供养的60名老人均为五保户,老人们需要自己洗衣、协助做饭,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后来,在区民政局和仲权镇政府的指导扶持下,黄世文着手对院内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当年6月就接通了天然气。
如今,随着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院老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崭新的大楼、便捷的直达电梯、完善的各项设施外,床位扩大到200多张,工作人员也增加到17人,配齐了管理人员、护理员、炊事员、电工以及医护人员。同时,在院老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服装干净整洁。
“以前是没得条件收,再说当时也没人愿意来。” 曾经担任过村主任的黄世文,十分熟悉当地老人的生活状况,称由于年轻人多数外出加上受生活条件所限,老人们不论是在生活照料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在丧失老伴后往往“在家里出了事都没人知道”。因此,他认为要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首先要改变观念。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农村地区“送老人进敬老院”的子女往往会被人戳脊梁骨,认为其“不孝”,老人自己也过不了心理关。为了打破这一传统观念,黄世文率先把自己的母亲接到养老服务中心,并按月支付相关费用。渐渐地,村民们被新建的“大楼”和展现出来不一样的气象所吸引,纷纷前来“考察”。
今年以来,养老服务中心的代养老人数量从1人迅速增长到24人,他们对养老服务中心的“集体”生活表示满意。
“我岳母来这之后天天笑呵呵的。”永胜村村民常少文经过多次“考察”,并召开家庭会议进行商讨后,把自己89岁的岳母送到养老服务中心。隔天,常少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短一天,岳母就交上了朋友——住同一个房间的老人主动带她到院子里散步。
目前,养老服务中心正在进行护理能力提升改造,将增添无障碍转运设施设备、预防认知障碍设备,增设标准化卫生室和失能老人护理专区。中心整个二楼被划分为多功能活动区域,计划配备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才艺馆、展艺阁等等,同时将打造共享食堂、辅助沐浴间、老年学校等公共活动空间。
编辑:龚心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