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在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总是带着温暖的微笑迎接着每一位来访居民。近年来,自流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依托综治中心建设“一站式”解纷平台,强化网格排查、矛盾化解、治安防控、风险防范、数据汇聚五大功能,创新“123”工作思路,推进基层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建强一个中心,矩阵治理能效更高
依托街道综治中心,打造“六站(室)一厅”,建设“7+N”服务模式,整合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有事来协商”议事室、社戒社康工作站、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采用“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聚力受理解决群众各类诉求。
“还好有社区里的工作者在,不然这次与邻居间的纠纷就不会这么快解决了。”社区居民由衷感谢。全区创新打造“红梅”党员法官等工作室,整合法官、检察官、公安和司法干警等政法资源,全覆盖、全方位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增强依法化解纠纷专业化水平。
“自从有了公开微信小程序后,我们反映问题更加方便了。”不少居民表示肯定。辖区创新信息收集渠道,在各街道设置儿童之家、青年之家、休闲阅读区、舞蹈活动室。同时,设立群众反映信箱和公开微信小程序,落实专人负责信息收集,精准发现掌握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及时解决民生问题。
健全两项机制,分类处置运转更畅
“街道构建‘1+9+50+N’联动解纷体系,实行‘发现报告—分流交办—限时办理—跟踪督办—回访问效’全流程闭环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民生诉求办理更高效、矛盾化解更及时。”相关负责人说道。在综治中心设立首问负责岗,做好群众来访接待登记、内部流转办理、及时统一回复等工作,实现“群众进一扇门,中心联动解纷”。
“我们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会商研判调度会,用好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资源,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问题进行研判会商、分流办理,分类化解。”街道党工委、综治中心负责人说道。今年以来,各街道社区多次召开工作例会,集中研判重点纠纷事件,调处各类复杂邻里纠纷,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目标。
用活三种模式,促进治理服务更优
也许“保姆”这个词很常见,但你见过专门负责整栋楼的“保姆”吗?
街道建立了以社区两委干部和网格员为主力,以党员、小组长、业委会、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设置“楼栋保姆”。结合网格日常巡查工作,落实“包安全、包环境、包矛调、包秩序、包民生”“五包”责任,为居民群众提供“随时联系”“贴心引导”“上门服务”,实行“大事公助、小事互助、私事自助”三事分流解决。年均推动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几百余个,解决群众诉求“最后一米”。
“没想到喝茶也可以解决矛盾纠纷,这个茶馆修建得很有用。”多数居民对“兴顺茶馆”表达了肯定。创新打造的多家“兴顺茶馆”议事平台,在现场收集社情民意、解答疑惑、化解纠纷,构建居民议事空间。
“我们要做到‘一刻必联系、一周必反馈、一月必回音、一季度必测评、一年必晒评’,让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得到及时回应。”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同时,设立民情回音壁,及时公示办理进度,对办理结果开展集中晒账和测评,主动接受监督和评判,搭建起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有效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杨琦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