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部门 镇街 视频 直播 德铭讲堂

【健康科普】自贡人请注意!1毫克即可致命!

2024年07月26日 10:55

0

近期

自贡天气高温高湿
食物极易腐败变质


而在这个季节

凉皮、米线(米粉)、河粉等湿米粉

便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

但是请注意!
     


自贡人爱吃的这些食物
在高温高湿天气下
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轻则腹泻、呕吐

重则威胁性命!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受其污染的食品如未妥善储存或超过保质期食用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且米酵菌酸耐高温,煮沸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近日

一女子吃凉皮中毒身亡事件
引发关注
当事者家属向媒体表示
医生称是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在全国各地已经发生过多次



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 由发酵的谷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污染后产生,毒性强烈,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进食后即可引发中毒。

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极高。

米酵菌酸标准品。来源:联合新闻网












哪些食物易被米酵菌酸“盯”上?

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当放置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最易滋生米酵菌酸,包括:
●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糍粑、醋凉粉、粿条、米粉、凉皮等。
●变质食用菌: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
●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针对米酵酸菌中毒要做到“发现在早”“预防在先”。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
第一,自制的谷类发酵食品。不要使用发霉的玉米等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食用前闻一下有无异味。研磨的各种谷物贮藏时要通风防潮,保持卫生以防污染。
第二,木耳或银耳。要先清洗干净后再用干净的水和容器泡发或烹饪,一次量不要太大,泡发后及时食用。如果选择凉拌一定要先用开水漂烫,再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不要食用自己采摘的新鲜银耳或木耳,特别是已经变质的银耳或木耳。
第三,谷类发酵的制品。谷类发酵的制品储存不当或时间太长都容易产生此毒素,加热后食用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一般购买当天食用完。
“一旦怀疑自身或家人发生“米酵菌酸”中毒,可第一时间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将刚吃进去的食物呕出。”
如果怀疑误食“米酵菌酸”,专家建议尽快催吐,并将剩余食物保存好,以便就医时送检。明确诊断后,可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根据病情轻重对症治疗。












别吃!这4类食物变质也很危险



发芽的土豆


龙葵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土豆发芽后,龙葵素含量会大大提高,一次摄入200毫克龙葵素就可使人中毒,严重还会致命。

有霉点的水果


苹果、梨、桃子等水果腐败变质后,会产生并积累很多真菌毒素,如展青霉素。
展青霉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导致食用者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有黑斑的红薯


红薯表面出现黑斑,是红薯黑斑病的典型症状。黑斑病菌不易被高温杀死,主要损伤人体的肝脏,导致患者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发出血、休克。

发霉的生姜


生姜一旦发霉、腐烂,其含有的黄樟素会急剧增加,黄樟素属于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如何判断是食物中毒?

1.典型症状:食物中毒通常在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外还可出现发热、头痛、眩晕、乏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
2.多人同时发病:一同进食的人同时发病,出现相似症状,是食物中毒的常见现象。











食物中毒后如何自救?

第一时间催吐并留样,如症状没有缓解要立即就医,以免耽误诊疗。


潮湿闷热的三伏天已至
请务必重视饮食卫生
严防食物腐败变质
疑似中毒立即就医



丙肝防治小专题之三:

丙型肝炎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及其制品和物品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入性诊疗操作,以及针刺、纹身、扎耳孔、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等。

丙肝病毒可经性途径传播,特别是多性伴及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者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险性更高。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母亲体内丙肝病毒量高时可增加垂直传播的风险。

编辑:杨琦琪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20 www.zljnews.cn 自流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自流井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丹桂北大街288号 电话:86-0813-8109460 Email:2169130836@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2 蜀ICP备2020036881号-1 网监备案号:自公网监5103000063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10946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109460 电子邮箱:2169130836@qq.com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10946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