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自贡市出台二十条措施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
促进我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起来看详情内容!
持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
全市各中小学校要按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节体育课,并在课表中规范课程名称为“体育与健康”,确因学校场地不足或年级课程设置冲突等特殊原因,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体育与健康”授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课时不得低于体育与健康课总课时数的 1/3。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确保开齐开足体育课。
着力提升体育课堂质效
大力推广“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确保每名中小学至少掌握1—2门体育运动技能。
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
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大课间”活动,正常天气的上午“大课间”活动时长不少于30分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开展一次“大课间”活动。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进一步规范体育类社团管理,科学设置社团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规范课间活动时长管理
严禁削减、挤占课间活动时长,课间10分钟须让学生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和放松,助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保障课间活动空间
结合现有布局对课间活动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和利用,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并合理开发“金边银角”区域拓展活动空间,充分保障和妥善布置常用活动器材,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画室、凉亭、廊道等室内外场地,保障学生活动需求。
定期组织开展大型体育活动
各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注重体育活动的全员性、普及性、趣味性、技能性、开放性。
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鼓励各中小学建立“三大球”、“三小球”等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的传统体育项目班级、年级和校级代表队,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全面构建起“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队伍、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校校有品牌”的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推进机制,建立完善“班校县”三级竞赛体系。
深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将体育课落实情况、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各区(县)教育工作和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完善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向教育教学质量转变,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突出对学生的评价激励
对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参与积极、表现优秀以及在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同等条件时优先推荐。
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各区(县)教育体育局、各学校要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强化“体育是载体,健康是目的”的科学体育意识,坚持“以体育人,以体益智”。
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教育体育局、各学校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一起,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各项任务真正落实。强化书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担当意识,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管、亲自抓体育工作。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力度,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切实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
保障经费支持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配备、体育教师培训、体育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
确保校园体育安全稳定
坚持“安全第一”底线思维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开展各类校园体育赛事活动,须制定详尽的体育安全风险防控预案,建立健全“熔断”机制。大型体育竞赛要落实领队、医生、救护车、AED 不到位不开赛的“四不开赛”原则。
强化安全教育和监测预警
持续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其应急处理能力,形成快速响应的联动机制。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尽力防止和减少运动意外伤害,维护校园体育的平安稳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赛风赛纪教育与惩处
坚决贯彻体育赛事活动违规违法“零容忍”原则,严厉打击并严格处罚各级各类校园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搞勾兑、打假球、吹黑哨”及服用兴奋剂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赛事活动“公平、公正、公开”。明确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曝光和警示教育,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维护体育精神,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纯洁向上的体育环境。
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检查
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宣传,深入挖掘、推广学校体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大督导监督力度
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实际落实情况、学校体育条件保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与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对随意挤占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时间等现象进行监督。
编辑:代梦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