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道堵了,能不能处理一下”“转角处晚上太黑了,能不能安个路灯……”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问题都需要社区解决。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创办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创造收益反哺社区治理。这一探索,带动更多街道将社区社会企业作为社区自我“造血”、增强内生动力的有力抓手。如今,自流井区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拓展服务外延、释放发展红利,打造党建引领社区社会企业发展2.0模式,变单向“输血”为自我“造血”,不断增强社区发展动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扎根于社区和居民之中的社区“小企业”越来越多。
去年8月,自流井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自贡市自流井区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企业成立、运营、监督等十方面37项细则,组建管理服务中心、资源对接平台,构建“一政策一平台一中心”的多维度支持发展矩阵,指导规范社区发展社区社会企业。
“以前想拓展业务范围,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也没有明确的决策程序和依据,怕触‘红线’,心有余力不足。自从出台《办法》,制度上作了明确,我们干事更有底气了!”东兴寺街道三八路社区党委书记坦言。
不仅仅是三八路社区,越来越多的社区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心里有了底”。
干净整洁的路面、规划有序的停车位……走进舒坪街道舒家垇社区安置小区,眼前的居住环境清雅温馨。“社区90%的居民是征地拆迁安置人员,长期以来与物业公司矛盾突出,对社区的归属感、满意度不高。”舒家垇社区党委书记杨名波坦言。为此,舒家垇社区参考区上出台的《办法》,成立社区社会企业,将党建工作写入企业章程,规范股权设置和组织架构,社区“两委”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明确利润分配、干部激励、财务审计、资产公示等制度。
规范高效运转下,舒家垇社区社会企业现承接3个安置小区2000余户居民物业服务,每年为政府财政节约兜底费用80万元,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年纪大了买菜做饭不方便,这里的菜品符合老年人口味,每餐还有补贴,好吃又实惠。”一到饭点,东兴寺街道新华路社区“邻里食堂”便人气满满。自创办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以来,东兴寺街道再度探索发展新路子,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投入”方式,利用新华路片区20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家常餐饮,月均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
这样以资源空间“换”服务的暖心案例,在自流井区还有不少。“社区的临时菜市场地块一直闲置着,我们通过社区社会企业与成都的公司合作运营停车场,建成80个停车位,每年有约10万元收益。”新街街道龙凤山社区党委书记艾华说。五星街街道磨子井社区则聚焦“微治理”,由社区社会企业打造便民服务集中经营点,整合辖区“能工巧匠”资源,发布服务项目,居民有需求即可通过社区社会企业办理。
引入社会资本合作运营闲置场地、整合路边摊建设农贸市场、链接商家开展便民服务……让闲置资产“活起来”,自流井区已通过整合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老旧房屋等闲置场地资源,增设菜市场固定摊位17处、便民摊位180余个、停车场2000余平方米。
以社区社会企业为纽带链接社会资源,自流井区还建立“井小坊”便民服务微阵地10个,由辖区100余户商家为居民提供代办代管、维修理发等“公益+低偿”服务50余项,满足民生“微需求”。
“我们综合区域位置、功能定位、现有资源等实行错位布局,将社区划分为成熟区、先行区、探索区,尊重市场规律,差异化确定经营项目,建立资源开发、服务创收、股份合作三类发展模式,有效丰富居民服务供给。”自流井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自流井区的毛家坝大桥是自贡的热门“打卡地”,每当夜深人静、游人散去,一群人便来到桥上开始了清扫工作,这是郭家坳街道芭蕉冲社区社会企业承接的摊位管理和道路清扫项目。
“我们规划固定摊位,承接清扫保洁服务,为社区失业、特困、退役军人等居民提供岗位230余个,企业收益还会按一定比例注入社区基金。”芭蕉冲社区党委书记江拓介绍。
目前,自流井区通过社区社会企业为就业困难人员预留低价摊位,组织低收入群体参与道路清扫等有偿服务,带动4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自流井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社会企业在促进居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兜底作用,拓宽了群众增收方式。同时,社区社会企业收益注入社区基金,社区基金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兜底服务,实现良好内循环。”
据统计,自流井区已培育社区社会企业17家,涉及就业支持、养老助老、物业管理等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累计营收1154万元,收益250万元,反哺社区治理达139万元,统筹实施管道疏通、道路修补、路灯加装等兜底项目60余个,有力破解“群众有需求、企业不愿做、社区做不了”的治理难题。
编辑:龚紫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