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第一铲”,挥动“第一锄”,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近日,“自流井区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仪式在仲权镇竹元村举行。“因为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出不了远门,现在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有了这个以工代赈项目,我们高兴得很!”竹元村村民兴奋地说道。
“项目正式开工!”随着一声响亮的指令,头戴安全帽、身着“以工代赈”反光马甲、手拿各类施工工具的务工群众,热情洋溢、有说有笑地赶赴建设现场,开足马力进入工作状态。机器轰鸣,由村民组成的施工队正挥舞着铁锹、铁镐对原有路面进行平整清理,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据了解,此次开工的以工代赈项目位于仲权镇竹元村,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拟硬化村组道路长1.5公里、整治山坪塘10口(每口容量2100~33000立方米)、土地整理700亩。整个项目预计明年3月完工。
“这条路修好以后,大家出行可就方便多了。”参与修整道路的王大叔说道。本次项目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类项目,采用 “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模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仲权镇竹元村以工代赈项目中,预计吸收在“家门口”务工的群众280余名,其中大部分为监测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已脱贫户等重点群众和特殊群众务工。“在开工前夕,我们对参与务工的群众开展培训,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提高技能。”仲权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上岗”的模式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仅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增收的机会,还能通过项目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近年来,自流井区积极将惠农政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谋划、储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区发改局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运用以工代赈方式,扩展农村就业空间,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确保‘赈’出实效。”
硬化村组道路、整治山坪塘、整理百亩土地……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的相继实施,不仅为自流井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幸福画卷。
编辑:代梦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