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里升起的青团白雾、山路口广播响起的文明祭祀宣传语、烈士陵园里静静绽放的雏菊。2025年的清明节,传统在传承中焕新,哀思在文明中沉淀。
在自流井区群光村的老槐树下,青石板搭起的案板前围满了人。艾草汁与糯米粉充分交融,志愿者正演示着“黄金配比”的奥秘。“寒食禁火时,古人用青蓬汁染米,这便是青团的由来。” 随着讲解声,面团在村民掌心逐渐丰润。
嬢嬢们一手执着木勺,一手翻动着柴火土灶,志愿者正尝试用紫薯、抹茶调配新口味。当蒸汽裹挟着艾草清香漫过小院,“传统与创新”的交融碰撞,让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断,袅袅炊烟中,嬢嬢们正往打包盒里填装青团,准备带回家中与亲友一同分享。这份带着温度的传统,让年轻一代在咀嚼中读懂了清明的滋味。
鸿鹤坝社区的网格员张嬢嬢,正将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发放给居民们。号召广大居民清明节期间祭祀时不要焚香烧纸,提倡以鲜花祭祀等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寄托哀思。
在舒坪街道的玛瑙山防火检查站,护林员望着蜿蜒的山路。“今年我们用无人机巡航,发现违规用火立即抓拍,并开设防火隔离带,确保在源头上杜绝森林起火。”
竹元村的祭扫队伍沿着青石阶缓缓而上,全体党员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默哀致敬。烈士纪念碑前的花篮缎带上写着:“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舒坪小学的孩子们排成整齐的方阵,檀木林幼儿园孩子们手工制作的纸花在风中轻轻颤动。讲解员正讲述卢德铭烈士掩护秋收起义主力转移的故事,“德铭同志牺牲时才 22 岁,他用生命践行了 ‘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誓言。” 响亮的声音撞在花岗岩碑面上,沉睡在丰碑里的名字,重新鲜活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当《献花曲》在烈士陵园响起,现场寂静。
暮色中群光村飘来阵阵艾香,无人机在山间划出弧线。自流井这方土地上,传统与现代正携手书写新的清明叙事:青团的甜糯里藏着文化的根脉,防火广播声正播放对生命的敬畏,而那些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在春风里延续着传递着。
编辑:代梦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