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薄雾像一层轻纱,还没完全从山坳里褪尽,遂宁射洪市广兴镇金泉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坝已人声鼎沸。
“小周来啦!”“鸡苗可算到了!”周文先的车刚停稳,村民就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
车斗里,千只鸡苗(凉山高脚鸡与野鸡的杂交品种)挤在笼里,叽叽喳喳的叫声像一串串活泼的音符,在沟谷跳跃。
“刘伯伯,100只公鸡苗您点好,母鸡苗过一个半月后再送到。”周文先蹲在车边,额角的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脸颊滚进衣领。他随手抹了把汗,又从帆布包里抽出一沓协议,“这份可视化养殖协议,保价回收鸡和鸡蛋,还需要您签字。”
村民刘寿斌将竹筐往肩头一扛,接过了协议,高兴地说:“去年领了50只鸡苗,鸡和鸡蛋卖了上万块!”
而在一年前,周文先第一次敲开刘寿斌家门时,老汉这样说道:“年轻人,我种了一辈子地,天上掉馅饼的事,我不信!”
周文先掏出考察笔记,里面记录着凉山高脚鸡与野鸡杂交品种的特点、生长周期、饲料配方,还有北、上、广等地生鲜市场的订购单:“您先养50只试试,赔了算我的,赚了全归您。”
刘寿斌质疑的话,是当时村民们的普遍看法。如今,那些声音早被鸡叫蛋香盖了过去。
村民熊明银提着刚领的30只鸡苗,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鸡雏绒毛:“听说去年领鸡苗的乡亲们都赚了钱,我也来试试!”
不远处,70岁的村民肖孝芬正给新加入养鸡队列的邻里交流秘诀。她端着一个竹筛,黄豆、花生碎在筛子里沙沙作响:“这个鸡食量小,用这个炒熟了打粉喂,鸡肯长,鸡蛋黄像裹了层金沙!”
晨雾渐渐散了,坡地上的玉米叶还挂着露珠。
“咱村常住人口1260余人,60岁以上的就有800多人。守着坡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金泉村党总支书记苏明望着连绵的丘陵,眼里透着欣慰——他记得,去年周文先发放第一批鸡苗时,仅有60户参与,现在增加到了240户。“小周三十六七岁,是退役军人,干事有股军人的韧劲。”
货车空了。周文先掏出手机,来自成都一家月子中心发来订单:“全年订购2000只公鸡。”他的合作社电商平台后台,物流信息也正不断更新。
时间回到2023年10月。在广西有着稳定工作的周文先毅然返乡,在金泉村成立了射洪市广兴镇垚园种植农民合作社。
去年,周文先与村民们通过签订养殖协议,尝试饲养了第一批凉山高脚鸡与野鸡的杂交品种,试验结果十分成功。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他今年流转了700亩坡地种植玉米等粮油作物,既带动村民就业,又能保障鸡的口粮。
“从这个月开始,每一个半月就要发放2000只鸡苗。10个月后,鸡和鸡蛋能循环供应起来了。”周文先望着不远处正在玉米地干活的乡亲们,“养鸡、种地,乡亲们比我拿手,我们这一项致富产业一定能干出一番名堂!”
周文先向记者透露,闲置的金泉村小学校今年将启动改造成鸡蛋无菌包装车间、育苗室和检测室。“规模扩大了,还要带动邻村一起干,今年产值争取突破300万元。”
7月18日上午10点,周文先驾驶着货车驶离金泉村时,哼起了改编的凤凰传奇的歌曲:“山沟的土鸡是我的爱,绵绵的坡地鸡舍一排排……”歌声混着手机里弹出的订单提示音,在蜿蜒的山路上越飘越远。
记者手记:“兴农画卷”需要更多的“新农人”
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新农人”正以活跃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激活“一池村水”。射洪市广兴镇金泉村“新农人”周文先,便是这场田野革新中的生动注脚。
从最初仅60户试探参与,到如今240户主动加入养鸡队列;从“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质疑,到“麦芒掉进针眼里”的欣喜……创业两年不到,周文先让山坳里的鸡鸣蜕变为致富强音。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周文先流转700亩坡地种植粮油作物,既保障鸡群口粮,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在他手中,鸡蛋与土鸡成为市场“香饽饽”,这背后正是乡村振兴逻辑的深刻转变——从依赖土地天然馈赠,到通过创意开发与市场精准对接,让每一份农业资源都释放最大价值。
此类“新农人”与新农村的“双向奔赴”,在遂宁并非孤例。6月19日,本报一版刊发《玉米地里的“618”专场》一文,所关注的射洪市金华镇武东村“新农人”张翼,同样书写着创新篇章。
张翼以敏锐洞察力捕捉电商风口,将曾被视作“农业废弃物”的玉米笋打造成“网红食材”,在“618电商节”期间创下单日网销超800单、销售额增长300%的佳绩,带动周边种植户实现“一地双收”。手机直播带货、无人机田间吊运、冷链物流护航,这些数字化手段贯穿从种到卖的全链条,不仅破解了“菜烂田间”“运输变质”的老难题,更让农产品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溢价能力”。
这些“新农人”,是乡村发展的“及时雨”与“领航者”。他们带来打破思维定式的新理念:周文先的可视化养殖协议筑牢信任基石,张翼的电商思维拓宽销售边界,让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他们赋能传统农业的新技术:从冷链物流到无菌包装车间,科技手段正推动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升级,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他们更带来激发乡村活力的新动能,以实干实绩吸引更多目光聚焦田野,重塑乡村发展生态。
当更多“周文先”“张翼”带着创新思维扎根田野,田间地头生长的不仅是饱满的作物,更是充满希望的“数字乡村”新图景。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卷轴上,“兴农画卷”需要更多的“新农人”以创新破解农题,用智慧耕耘未来,绘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丰”景。
编辑:龚紫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