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改造后经营6年,到时候交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小院,还要交给你一个产业!”
时隔5年,57岁的王瑾终于相信并理解了当年村干部对他说过的这句话。
7月23日,记者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采访,村民王瑾讲起了自己家的一件新鲜事:前几年,村里发展康养,自己家闲置的一栋老砖房及院落被村集体“借鸡生蛋”,投资20万元改造成民宿,租金连续上涨,到今年已经达到5万元。上周,村里通知他准备接手网红民宿“园香小院”,这让他喜不自胜,开始盘算起自主经营还是继续外租。
禹王宫村,这个被安宁河环抱、面积只有11.1平方公里的河谷小村庄,具备比其他地方高出2—3℃的小气候。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是米易千户土司衙门所在地,因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禹王宫庙而得村名,如今成了网红康养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3061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5万元,2024年达到3.2万元。
禹王宫村特色农业产业
“若无政通,难有人和村旺。”说起全村因康养而兴、创新频出、新鲜事不断的发展之路,今年5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波认为,全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撑和思路支持,禹王宫村才敢于在“土地、农民与村集体”的关系中破题立新,探索出循序渐进的“三块地”模式。
攀枝花市在全国首倡“康养”理念时,禹王宫村还只是一个以种植早春蔬菜为主的农业村。
在市县连续释放的政策红利中,村支两委外出考察学习,以村里特殊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为跳板,创新挂牌了“第一块地”——招优质农业公司壮大村品牌产业,以每亩每年4500元的“天价”,将300亩承包地流转给沿海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规模化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新品种,拥有土地的村民每年固定收取土地租金,又在葡萄基地打工学技术,每人每年能挣到1.8万元的工资;牵线搭桥、统筹管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则获得每亩500元的土地租金收益;农业公司凭借先进技术,种出了“葡萄中的爱马仕”,销往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精品果售价达到300元一斤。
与村集体、村民、公司三方均很快获益的“第一块地”相比,禹王宫村挂牌“第二块地”——引康养产业进村则遇到了困难。当时村里没有一家康养业态,要招金凤凰,必栽梧桐树,但全村的集体建设用地零星分散在各个村民小组,怎么办?县、镇党委政府支持拍板,给予特殊政策,让禹王宫村第一个吃螃蟹,将27亩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整合到交通、环境条件较好的村中心区域,成功吸引四川九顶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开发鲜花里康养民宿集群,在“固定收益+分红收益”模式运作下,一、二期350套精品民宿很快在2022年投入市场,为村集体经济挖到“第二桶金”,更奠定了全村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定盘星。
鲜花里康养民宿处处有鲜花
鲜花里康养民宿集群项目运行后,为支持禹王宫村发展,县上专门开通公交专线,村支两委迅速挂牌“第三块地”——盘活闲置空间促进康养业态扩容增量,向全村有闲置房产的村民发出动员令,通过货币化置换、装修使用期满归还等互利共赢方式推广康养,王瑾等7户村民成为第一批参与者、受益人,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村民也加入其中,催生花瓣雨精品民宿、庭院民宿等自建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禹王宫村的“三块地”,是攀枝花乡村以康养产业为主线加快乡村振兴打出的三张示范牌。在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既是推动者又是引领者,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了,蛋糕分配更优了。
夕阳红歌唱队
记者了解到,禹王宫村集体经济从最初每年的几万元到近两年的近50万元,村里有钱了,村支两委的腰杆更硬了,投入村环境建设、沟渠维护、民生改善的资金年年增加。村里建起低收入群体档案,17名五保户,35户低保户、监测户以及78名8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分别获得数百元慰问金、医保兜底金;全村栽种异木棉、三角梅等数十种鲜花,打造文化小广场,成立夕阳红歌唱队,实现处处有花、步步有景的新村风貌。
村庄的凝聚力更强,吸附力更大,每年数以万计的康养、旅居人群进村,成为不同时段的新村民。
(禹王宫村委会供图)
编辑:杨琦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