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科技创新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7月,四川大学“智绘双石·AI筑梦”实践队(下文简称“实践队”)走进自贡市荣县双石镇,先后在吴玉章故居、荣县双石镇学校(小学)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以AI技术为桥,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科技魅力“摸”得着,在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在乡镇校园播撒科技火种。
访故居文脉,悟初心传承。实践队首站来到了吴玉章故居。青瓦白墙的老宅静静矗立,古色古香的院落里绿树成荫,清幽的环境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作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精神与“一贯有益于革命”的信念,是这里最珍贵的“红色遗产”。
在故居负责人张棣的带领下,队员们触摸着吴玉章先生当年捐出的老宅砖瓦,诵读着他亲笔书写的《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故居里的片片青瓦与玉章先生的字字句句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能与当代人对话的精神载体。队员们不禁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份“红色遗产”通过科技手段“活”起来?如何让乡镇孩子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能融入当下的力量?结合实践队员的专业所学和时代趋势,我们决定,要将故居的红色资源与AI技术相结合,把这份红色的火焰带进校园。
进乡镇校园,绘红色新篇。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给学生们带来更有意义的体验,实践队细化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团队分工,将物资准备妥当,就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与家校进行了提前沟通。万事俱备,在这烈日炎炎的七月末,实践队来到了将吴玉章先生所说的“一辈子做好事”作为校训的荣县双石镇学校(小学),使这个小小的校园充满了温暖的气氛。这所位于乡镇的学校颇为贫瘠:教室地面是简单的水泥地,仅有老式吊扇驱散暑热,学生们上厕所还需走到较远的大厕所。但正是这样朴素的校园里,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期待,成了实践队最珍视的礼物。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介绍物资
队员们为孩子和家长们分发了精心准备的物资。在破冰环节后,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
“大家都知道吴玉章老爷爷为了国家奋斗了一辈子,想一想,他期待中的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在智能绘画体验环节,实践队员提出了这样的命题。“让我们用画笔把它画出来吧!”
片刻的思考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在实践队送来的书写板上尽情勾勒。画完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走上台分享:
“我画了会飞的环保汽车,吴爷爷说过要为国家富强奋斗,未来的科技一定可以让国家更厉害!”
“我画了机器人在给小朋友讲革命故事,这样记得吴爷爷的人就会更多一点了!”
稚嫩的话语里,藏着科技与红色精神交融的萌芽。
在科学小实验环节,随着队员们的号召,孩子们围向实验台。实践队准备的科学礼盒里有小电扇、卫星模型和发电机组件,这些简单却充满巧思的装置,能让孩子们在动手拼装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图为孩子在家长的注视下正在拼接组件
“姐姐,我的小零件怎么变不出电来呀?”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半组装好的发电机,眼里充满着对“能量魔法”的好奇。队员们笑着接过组件,耐心地对她演示:“你看这里的齿轮要卡紧,导线接错了就要大胆取下来重新接,多尝试几次,一定能成功的,就像是当年吴玉章爷爷在无数次尝试中才摸索出救国的正确方向一样。科学家们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发现电磁感应,到让电走进千家万户,靠的就是一次次拆解又重新组合的坚持呀!”
图为家长和孩子一起拼接组件
一旁的家长们也饶有兴致地加入进来,有的和孩子一起调试卫星模型的角度,有的帮着固定电扇的底座,有的和孩子一起研究组件拼接,教室里不时响起成功的欢呼。当孩子们举着自己拼装的小发明展示时,眼里的光芒不仅来自于成功的喜悦,更藏着对”探索“二字的懵懂认知。
这种”沉浸式亲子科技课堂“模式,正是实践队的创新探索。在荣县双石镇学校(小学)的实践中,从活动物资的精心准备到红色故事与科学原理的衔接设计,知识的传递更为自然,奋斗精神在亲自协作的默契里悄然生长。当科学的种子遇上红色的养分,便让孩子们心中“既要懂原理,更要明方向”的思想萌芽。
活动尾声,一张张小奖状被送到孩子们手中,奖状上的名字由家长们亲笔书写。一位家长握着笔,认真地在奖状上写下孩子的名字,感慨道:“平时给娃讲革命故事,他总说听不懂,今天通过画画、做实验,他自己就说‘要像吴爷爷一样努力’,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图为实践队员与家长学生的合影
最后,全体师生、家长与实践队成员合影留念。镜头里,孩子们拿着奖状的笑脸格外灿烂,老式吊扇转动的风里,仿佛飘来了科技与红色精神共舞的清新气息。
以科技为翼,传红色薪火。“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红色也不是遥远的历史。”荣县双石镇学校(小学)校长吴宗火道出了此次实践的核心意义。当“虚拟吴玉章”的AI对话让革命故事变得鲜活,当智能绘画让孩子用想象连接历史与未来,红色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了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实践。
图为荣县双石镇学校(小学)的学生
四川大学“智绘双石·AI筑梦”实践队的探索,正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缩影:以科技为桥,让红色精神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以实践为帆,让乡镇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未来,这份“科技+红色”的教育火种,必将在双石镇的土地上继续燃烧,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让吴玉章先生“一贯有益于革命”的信念,在青春力量中代代相传。
编辑:杨天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