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灯古韵映未来,青石板路向新生。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自流井区正悄然蜕变,成为串联千年盐业文化与现代文旅体验的重要纽带。老街连同张家沱片区珍贵的古迹建筑群,被纳入城市更新建设规划中,共同书写“盐都记忆”的当代篇章。
自流井老街蝶变焕新颜
沿着釜溪河蜿蜒而上,作为自贡盐业历史的重要载体,自流井老街正以 “保护性开发” 为核心,通过精准的更新改造,从沉睡的历史遗产蜕变为集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市民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新空间,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贡市文旅发展集团负责人介绍,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 1.7 万平方米区域正全力推进一至五栋建筑外立面装修及广场建设,计划于 2025年10 月 1 日部分对外开放迎客;二期 4 万余平方米区域则通过城市更新实现有机留存,将融入文创产业园、文化出口基地等功能,形成 “保护 - 利用 - 传承” 的良性循环。这种 “渐进式更新” 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历史肌理的破坏,又为文旅产业持续生长预留了空间。
“盐井遗址、古码头、老盐仓这些老物件,是自流井的根。” 企业负责人自述,改造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守护盐业文化遗产 ——21 处盐井遗址、古码头、老盐仓等盐业遗迹将得到系统性修复,山地古建筑特有的 “爬坡上坎” 街巷尺度被完整保留,青石板路、古盐灯等元素将重现昔日盐都风貌。
更新的最终目标,是让老街成为 “活的文化载体”。根据规划,自流井老街将构建产业园、城市公园、商业区、景区的“两园两区”功能体系,打造集文化地标、产业平台、城市会客厅于一体的综合空间。目前,项目招商工作已全面启动,周边文化体育用地重建计划已经提上日程。
未来的自流井老街,将实现从静态 “文化遗产” 到动态 “旅游景点、核心商圈、生活空间” 的跨越,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守护文化根脉、拓展市民公共空间,让青石板的纹路里流淌出新的生活气息,让古盐灯的光晕中映照出城市的新活力。
张家沱古迹群修缮获新生
不远处的张家沱古迹古建筑群,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修复。富台山炎帝宫、自流井川主庙、盐工之家——这三处珍贵建筑,集中展现了自贡盐业盐运文化、会馆文化等深厚历史积淀。如今被纳入十字口片区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进行全面修缮保护。
“炎帝宫不仅是省级文保单位,更是研究清代四川社会经济、行帮文化、产业工人运动的重要实物,每一片瓦、每一根梁都承载着历史,”项目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恢复传统风貌的同时提升抗震、消防等安全标准。”
目前,炎帝宫实施戏楼山墙砌砖、勾缝,完成川主庙耳房地基开挖、桩基浇筑,工程量达到60%。一位现场老师傅感慨:“川主庙当年是盐商和工人祭祀川主李冰的地方,木结构非常讲究,很荣幸能参与修复这样的老祖宗手艺。”
修复工作针对建筑本体和内院天井,包括周边环境整治,并配套建设水电、消防、安防及步行通道等基础设施,旨在让这些沉寂多年的古建筑群重新“活”起来,成为文化展示与旅游参观的新亮点。
这一系列城市更新动作,是建筑的修复与街区的美化,更是自流井区传承文脉,建设文旅融合“新地标”的关键举措。西秦历史文化街区、十字口片区、老街文商旅集聚区……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和历史空间正在转变为“可游览、可体验、可生活”的文旅新地标。
当老街的灯光再次点亮,当古建筑重新响起人声,自流井区以更新为笔,以文化为墨,绘出一幅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编辑:杨天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