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市井气的自贡市大安老街上,隐匿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民间川剧团。将近十年前,曾丽莉接手了剧团,成为这里的“当家人”。
川剧演员后台精心准备,只为台上绽放百年技艺之光。记者 宋姿熠 摄
川剧演员在后台精心准备 记者 宋姿熠 摄
川剧演员在台后化妆间小憩,准备上场演出。记者 宋姿熠 摄
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演员大多数都不是自贡本地人,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川剧。只要曾丽莉一在群里通知,便买一张车票,从川内外各地赶过来,只为演出一场戏。
演员正对着一面布满水渍的旧镜子,手握画笔,精心勾勒脸谱。 记者 宋姿熠 摄
镜中映出演员专注的眼神和半张已绘好的脸谱 记者 宋姿熠 摄
这不仅是化妆,更是一场开演前的神圣仪式,演员正将自己从平凡的肉身“渡”成舞台上的英雄或鬼神。 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员们自己勾脸,无需画谱,全凭心传。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员演出前自己对镜绘制脸谱,没有专职脸谱画师,全靠自己对角色特点的把握。 记者 宋姿熠 摄
上粉、涂脂、描眉、画眼、勾脸,每一步都严格讲究。 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员正小心翼翼地固定发髻 记者 宋姿熠 摄
一套完整的头饰可重达十余斤,这份美丽背后是日复一日颈椎隐痛。记者 宋姿熠 摄
许多戏服和行头都颇有年头,甚至传承了数代人。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员装扮完毕,正微微低头整理道具。记者 宋姿熠 摄
只要勾上脸、穿上衣,演员便心无杂念。记者 宋姿熠 摄
上场前互相检查一下行头是否有疏漏,是戏班的老传统,也是一份无声的加油打气,承载着“台上见”的信任与托付。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出开始,头发花白的戏迷们陆续入座。一张20元的门票、一壶茶,他们就能坐上一下午。偶尔再花5元买一朵花送到台上,这便是独属于他们的“应援”方式。曾丽莉说,如今的人气早已不似当年,但留下来的人仍是最忠实的观众。
一张票、一杯茶,是民间川剧社团的“卖价”和现状。记者 宋姿熠 摄
台下白发知音客,才是这方天地的真神仙。记者 宋姿熠 摄
川剧鼓师在敲打锣鼓,为表演伴奏。记者 宋姿熠 摄
川剧音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师需要精准掌握节奏,配合演员的唱做念打。记者 宋姿熠 摄
演员通过唱腔、身段、表情和动作,将角色性格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 宋姿熠 摄
戏迷们全神贯注地观看川剧表演 记者 宋姿熠 摄
无人接班、观众越来越少、资金无法支撑……这是曾丽莉如今面临的困境,也是民间川剧团的普遍生存现状。曾经的她,凭借对老师的承诺和对川剧的一腔热爱坚持到了现在,而现在,摆在她面前的,更是一条未知的路。
后台的互助,也是技艺与戏德的传承。老师傅的手,不仅是在系一根腰带,更是在为师兄弟系上规矩、系上责任。 记者 宋姿熠 摄
编辑:肖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