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在泸州市泸县潮河镇后湾村2组的果园中,70岁果农熊方琴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喜悦的时候——顶着烈日、踩着深草,他在林中来回穿梭,背篼一次能采近80斤的桂圆。但这还远远不够,现摘的桂圆去枝后,要整齐摆放进塑料筐中,本地采收企业赶时间拉走。
烈日下,泸县潮河镇桂圆林迎来新一年的丰收,果农们穿梭其间,抢摘第一批成熟的“泸早龙眼早优二号”。他们要赶在“退糖”前采摘完这批桂圆,将甜度最佳的果实送向市场。
目前,泸县晚熟龙眼的各个品种开始陆续上市。今年,预计泸县桂圆鲜果产量将达8万吨,产值近7.5亿元。
一位老果农的转变: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
熊方琴所在的村里有一棵520年树龄的桂圆树,是全镇3263株百年古树中的“树王”。这棵古树去年依然自然挂果上千斤,果实虽小,味道却甜美依旧。村民们都说:“老树挂新果,又是好年。”
果农采摘桂圆
熊方琴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他刚开始种植桂圆时,采用的是“靠天养”的粗放方式,果小肉薄味道淡,连自家人都不喜欢吃。转变发生在1991年,镇上邀请专家指导农户嫁接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他也跟着学习。之后,他从外地购买新品种的树苗增种,从原本只有几棵桂圆树增加到了200多株,桂圆品种也从单一的品种变成了六七个品种。
“靠天种地的农户只要看见树长大就很高兴,是舍不得剪枝疏果的。”熊方琴说,直到学习了技术,他才发现“不管不剪”是当时自家桂圆品质不好的主要原因。
如今,他种植的桂圆树,花枝出头前后各施药一次,然后剪去一棵树一半的花枝,剩下的另一半还要进行一次疏果,最终只留下壮枝结出优果,这样做才让单树产量每年都有增无减。
同时,在果树肥料上也有变化,最开始老树只用农家肥,施肥比例和时机总是掌握不好,也尝试过用化肥,但结出来的桂圆果肉味道总是不佳。现在桂圆树重新施农家有机肥,和秸秆再利用肥、菜籽饼肥一起用,且不打除草剂,从源头上杜绝农药残留的问题。
最关键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种植实践发现,桂圆在挂果后是不能太阳直晒的,直晒的桂圆水分偏少,发干不聚甜。后来逐渐给所有桂圆树用上了“压枝牵枝技术”,就是将挂果的枝条牵引到树冠遮阴处,这样的果实更甜美。
科学种植和施肥更精确,新品桂圆树的果实长得越来越好,产量逐渐增加。就潮河镇而言,龙眼种植面积达4.2万亩,每家每户都在种植,平均每户每人每年可增收2000元。
如今,那棵520年的“树王”仍在结果,而它见证的,是一场让“百年甜润”变成“家家增收”的产业升级。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
从卖鲜果到链上增值
成熟期在8月底至12月初的泸县桂圆,较福建、两广主产区产出要晚1到2个月,这也成了其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优势。
泸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巫成蔺介绍,泸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果实糖分积累。加之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进一步延长了桂圆的生长周期,使其果肉厚实、汁多味甜。目前,晚熟桂圆在泸县有潮河、海潮、太伏、牛滩、兆雅、云龙六大产区,桂圆品种各有分布。
如何把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
9月1日,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开工。新鲜桂圆从果园运过来,立即被送进预冷库降温,接着工人手工剥壳去核,再放进冷库冷冻定型,最后送入冻干机——24小时后,一颗颗饱满的桂圆,就变成了酥脆的冻干桂圆,装在小包装袋里,成了零食界的“抢手货”。
“去年,潮河镇产桂圆1.2万吨,今年预计产量在1.5万吨到1.8万吨之间,80%以鲜果销售为主,新鲜的果实采摘下树后,通过冷链运输次日就能抵达外地市场。”潮河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宋炜介绍,目前,潮河镇拥有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四川泸州后湾龙眼果品有限公司、泸县中荔农产品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农产品企业,专门负责桂圆鲜果销售和果实深加工,深加工主要产品为烘干桂圆、桂圆冻干、龙眼酒和桂圆果酒,经过加工后的桂圆保存时间更长,提升了桂圆的附加值。
原本依赖鲜果销售的单一模式被打破后,烘干桂圆成为茶饮店、甜品店的热门,桂圆冻干则凭借便携特性走进零食市场,龙眼酒和桂圆果酒更成为地方特色伴手礼,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去年我们收了20多万斤鲜果做冻干,今年预计要收40万斤。”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经理罗强指着生产线说,2021年,他们从山东引进冻干设备,就是为了让潮河的桂圆“走得更远、存得更久”,“鲜果保质期短,最多放一周,冻干后能存半年,还能卖到全国各地”。
除了冻干桂圆,潮河的桂圆深加工产品还有不少:烘干桂圆成了茶饮店、甜品店的“常客”,煮奶茶、炖银耳都少不了;龙眼酒和桂圆果酒,包装成精致的礼盒,成了泸州的特色伴手礼;还有龙眼蜜、龙眼酵素,甚至未来还要研发龙眼香薰。
目前,泸县桂圆的深加工产品企业主要集中在潮河镇。去年,全县深加工桂圆800吨,产值约1000万元。
一次科技+农旅的探索:
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从最早上市的泸早桂圆早优二号,到最晚上市的立冬本,泸县的桂圆鲜果品种在不断丰富,口感在不断提升,时间的链条也在拉长,这些都得益于科技的赋能。
记者从潮河镇了解到,通过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农科院、四川农大、泸州市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全镇推广应用龙眼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无公害桂圆栽培技术、桂圆高换换后管理技术,实现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达100%。自2018年至今,已实施5200亩的桂圆高换工程,使桂圆产量、品质及价值大幅提升,优果平均单价达10元/斤,促进农户增收,提升农户生产积极性。
眼下,潮河镇正在建设潮河晚熟龙眼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面积约100亩,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用农机装备代替人力,用数字农业技术赋能农机作业,将构建“品种优良化、种植标准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防控绿色化、管理数字化和基地景区化”的智慧果园,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晚熟龙眼产业示范园,示范带动其他群众科学管理龙眼,最终实现助农增收。在巫成蔺看来,就是“要让潮河桂圆成为全国晚熟龙眼的标杆”。
做大桂圆这篇文章,还不仅于此。
从2012年第一届金秋龙眼节开始,潮河镇已连续举办了11届节会。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既有效宣传了桂圆产品,也带动了经济消费,做强特色桂圆品牌,促进农文旅融合。“下一步,我们要依托泸宜高速出口的交通优势,把百年桂圆林打造成核心景区。”宋炜说,未来这里会有桂圆采摘体验、民俗展示、特色民宿,“游客来能吃桂圆宴、喝龙眼酒、住农家院,全方位感受桂圆文化”。
一箱箱桂圆搭乘邮政快车发往全国各地
“以前种桂圆,只为混口饭吃;现在种桂圆,是种希望。”果农们传承着数百年的种植智慧,也拥抱最新的科学技术。每一颗金黄饱满的桂圆,不仅凝聚着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农人的匠心与期待。
编辑:龚紫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