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舞台的帷幕在四川成都徐徐拉开,一股源于基层、兴于民间的创作浪潮正席卷全国。在这场群众文艺精品的盛典中,四川涌现的优秀作品融入全国文艺星光的壮阔旅程,成为观察巴蜀群众文化深厚沃土的生动窗口。这些从社区排练厅、县文化馆、街头巷尾自然生长而出的艺术之花,其绚烂绽放的深层密码,正蕴藏于四川多年来深耕文化沃土、厚植为民情怀的系统性实践之中。一条以文化滋养民心、以艺术点亮生活的清晰路径,在传承与创新、服务与赋能的交织中徐徐展开。
千龙千狮闹新春
2024年四川省“万人赏月诵中秋”烟火集市
“巴蜀春风”志愿服务
抓好传统文化传承,筑牢城乡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石
四川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是凝聚民族情感、赓续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绝非简单的时令标记。七年如一日深耕的“百舟竞渡迎端午”“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这三大品牌活动,其价值远超越节庆仪式本身。它们通过年复一年、覆盖全省的广泛实践,将舞龙舞狮的雄浑气势、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赏月诵诗的雅致情怀,这些深植于巴蜀基因的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当代城乡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文化展示到产业延伸的链条化发展尤为亮眼。2025年春节,“千龙千狮闹新春”活动在德阳盛大启幕,配套的新春集市成为地域文化IP的孵化场。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广汉剪纸等非遗产品吸引市民驻足;中江挂面、什邡米粉等地理标志产品与李调元文创、旌阳龙护文物文创同台展销;年俗体验区与蓝鲸新年音乐会的联动,使传统年味与现代消费场景无缝衔接,带动游客沉浸式打卡……更关键的是,活动同步成立四川省舞龙舞狮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委员会,以社会力量为抓手,系统推进龙狮文化技艺传承、产业开发与对外交流,标志着传统文化从民俗展演向组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跃升。
文旅融合驱动传统节日经济升级在中秋节得到生动诠释。2024年泸州“万人赏月诵中秋”主题展演,以“四集”活动重塑文化消费场景。“酒城欢歌集”以诗酒文化主题演出融合民俗体验(做月饼、打糍粑);“酒城月圆集”通过投壶、摸鼻挑战赛激活互动娱乐;“酒城文雅集”串联非遗商品、汽车房产展销与消费券发放;“酒城风雅集”依托街头艺术表演,以民谣、魔术、地方戏曲实现文艺“新五进”。这种“主题展演+场景消费+长效展演”模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动能,印证了传统节日作为文旅经济新引擎的潜力。
在地方,凉山彝族火把节以撼人心魄的集体狂欢和深沉的生命礼赞,被评为“非遗融入旅游发展全国十大优秀案例”和“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是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持久魅力的生动注脚。巴中市连续举办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从地方性活动跃升为跨越9省(区市)40余市(州、区、县)的文旅盛事,以“巴人巴风·相约巴中”为主题,通过文艺展演、文旅推介、商贸交流等多元形式,持续擦亮“巴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共演、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效益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印证了深挖地域文化内核对增强文化认同的巨大能量。这种对传统节庆和地域文化的精耕细作,让文化认同在集体情感共鸣与深度参与中得以自然筑牢,成为维系社会和谐、增强地域凝聚力的无形纽带。
抓好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全民参与创造的内生活力
群众文化的灵魂与主体永远是人民。四川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理念。
“天府百姓大舞台”堪称这一理念的典范之作。它摒弃了单向度的“送文化”模式,精心构建了“镇村自演、市县展演、片区汇演、省级竞秀”的活力通道和上升阶梯。据统计,2024年5月至12月,全省各级文旅部门组织开展“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达到7617场次,群众参与1410.46万人次。300多个镇村的自演、20多个市县的展演、5大片区的汇演,最终汇聚成省级展演的华彩篇章,约160支业余群众团队、4000多名普通群众成为舞台真正的主角。他们表演的民俗、歌舞、三句半、评书、相声、快板等,都是群众自己编、导的原汁原味的文艺作品,涌现出100多支常态化活动队伍,逐渐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队、百姓创、百姓乐”的生动局面。这不仅是活动的数量叠加,更是基层文化创造力的释放。
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平台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自2018年启动,通过公开招募、动态化管理,让277组、344名艺人“持证上岗”,在40个涵盖绿道公园、重点景区、文化地标、商业街区的点位开展演出1.6万余场,吸引800万余群众现场观看,孵化原创作品500余首,将艺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遍布城乡的“四季村晚”、充满青春活力的四川省街舞大赛、展现民族风情的凉山彝族火把节、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两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四届乡村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龄段、多群体的文化服务网络。这些平台让“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愿景变成现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充盈于百姓的日常烟火之中。
抓好文旅志愿服务,播撒文明友善的温暖春风
“巴蜀春风”这一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已成为四川播撒文明、传递温暖、润泽民心的亮丽名片。自2019年7月四川省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以来,依托《四川省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指南》的制度保障和“智游天府”平台升级打造的全省文旅志愿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多级组织协调机构和队伍网络。截至目前,全省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团队达3301个,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者151672名,规模与组织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巴蜀春风”品牌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精准聚焦全龄、全域服务需求,并深度融入时代主题,创新服务模式。其服务触角深入景区、社区、乡村、校园等各个角落,为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学生等重点群体,在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文明旅游、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其创新性实践亮点纷呈,借助“春雨工程”,2021年“央视频号·乘着大巴看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专线融媒体活动走进泸定,以“穿越百年,追寻红色记忆”为主题,通过央视频主持人、地方专家、文旅局长、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文旅志愿者天团”进行融媒体直播,联动四川文旅地方媒体矩阵,全网观看量达550万次,话题讨论超2400万次,成功打造了红色地区“志愿服务网络传播矩阵”,该项目荣获“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2020年“央视频号·文化志愿者专列”开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汇聚60余位文化志愿者,通过5个半小时的移动直播,全面展示扶贫成就,推介凉山特色文旅资源和产品,全网观看量达530.7万次,成为文化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直播、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广元市文化馆“有爱·无碍”文旅促进残健融合志愿服务项目,创新采用“1+2+5”模式(一个核心理念、两个主要阵地、五类服务),持续开展助残志愿服务近二十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研发发布《以特教学校为主场景开展的艺术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手册(2025年版)》,为全国艺术助残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方案”;眉山三苏祠启动的文旅志愿服务“五进”(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院校、进军营)活动,通过阅读推广、艺术普及等形式,探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旅志愿服务在促进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价值。去年国庆期间,四川省文化馆在成都佛罗伦萨小镇开展为期7天的“文旅志愿服务走进景区”系列活动,将商圈变成舞台,用活动激发文化活力,其间该小镇多次打破单日人流量和销售纪录,总销售额同比增加39%,成为“文旅志愿服务+传统文化+潮流元素”跨界融合拉动消费的生动样本,被省委机关刊誉为“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温度,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创新提供了生动样本”。
“巴蜀春风”品牌体系按照“金牌、银牌、铜牌”分设三个等级,以服务积分为依据进行评价,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年来,四川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在“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以及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评选中屡获殊荣,累计获得国家级表彰项目22个、志愿者157名,充分彰显了其示范引领作用。这15万余名志愿者,如同星星之火,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的温度,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巴蜀大地蔚然成风。
从传统节庆的全民欢歌到“百姓大舞台”的星光璀璨,从人才机制改革的破冰突围到“巴蜀春风”志愿服务的温暖浸润,四川群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清晰主线,在传承中创新,在服务中赋能。当第二十届群星奖的华彩乐章在成都奏响,它不仅是对入围的12部四川作品的检阅,更是对这片文化沃土上万千百姓被艺术点亮、被文化滋养幸福图景的一次盛大呈现。巴山蜀水间,文化的根系深扎于民心的土壤,艺术的花朵在传承与创新的枝头常开不败,而百姓脸上洋溢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正是这片沃土最动人的风景与最深厚的底蕴。四川,正以文化自信为笔,以人民幸福为墨,奋力书写着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抓好人才服务培育,突破基层文化发展的关键瓶颈
群众文艺的繁荣兴盛,根基在于人才队伍的活力与稳定。面对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遍反映的“职称晋升难、专干专职难、艺术普及难”三大难题,四川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创新思维,在全国首创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简称“双定向”),直击痛点,畅通职业发展路径。
这项改革的精髓在于彻底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旧有窠臼,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针对基层文化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学历普遍较低但实践性强的实际,政策显著放宽学历和学术成果要求,着力突出其在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成绩和贡献,分类建立了全领域、立体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首次”:首次为全省基层群众文化从业人员(包括乡镇文化专干、社会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等新文艺群体)定向建立职称条件、定向开展职称评审;首次单列群众文化“双定向”岗位比例,专岗专用,不占各地原有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为乡镇文化专干等群体解决了晋升“天花板”问题;首次开辟“双定向”“绿色通道”,对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满30年,或获得“国省表彰”“技术能手”等荣誉的优秀人才,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如深耕基层近40年的乡镇文化专干黄列启,正是受益于此项政策获评副研究馆员。成都市社会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近4万人,“双定向”职称为他们建立起更有效的职业发展体系,极大激发了新文艺群体的创造热情。
与此同时,四川持续强化人才培育赋能工程。持续实施“千名文化站长”培训项目,已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长4000余名;组织开展200名省市县文化馆“一馆一骨干”研修培训,聚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重点门类,通过系统化课程、实践化教学与专业化指导,切实提升核心骨干的综合素养。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突出贡献乡村文旅能人培训、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场培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等专题培训班,共同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人才瓶颈,让基层文化工作者愿意扎根、能够成长、更有奔头,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万人赏月诵中秋
百舟竞渡迎端午
天府百姓大舞台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编辑:杨天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