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部门 镇街 视频 直播 德铭讲堂

告别“粮”单调 “种”出好丰景——雅安芦山万亩粮经复合园开启农旅“趣”韵新篇

2025年10月01日 22:12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0

白露一过,百亩高粱染红了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基地技术负责人巴雄军每天算着日子,看看地头的高粱是否红透了每个边坡和角落,连日的雨水却仿佛和他作对,将高粱收割的时间一天天地往后拉扯。

十余天的观望,天气预报终于让巴雄军下定了收割的决心:9月24日,晴,最高温度28℃。机器和人终于可以下田了,他心想。


田野披“红妆” 高粱迎丰收

难得的好天气,大同基地内350亩高粱在层层梯田上高擎着“火把”,长势喜人。

“以前,这里都是些零碎的坡地,村民少量地种些水稻或是玉米,大部分土地都处于荒芜状态。”巴雄军介绍,2022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零散的坡地被规整为方块梯田,方便机械化作业。同时,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修建灌溉沟渠,荒地之上重新生长起两季庄稼,也为山区小县带来了更多农业发展可能性。

高粱,一种我国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在芦山县并不多见。过去,当地偶有村民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种,多作观赏之用。

把高粱发展成产业,芦山县没有现成经验,村民们也没有种植技巧,但亩产值1200元左右、低种植成本投入的“诱惑”,以及某酒厂抛来的订购“橄榄枝”,还是吸引了大同基地负责企业芦山县汉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芦山县汉丰农投公司)大胆尝试,发展高粱订单农业。

2024年,芦山县汉丰农投公司在大同基地开启高粱试种工作。巴雄军带着当地村民,在大同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种下了120亩高秆高粱,一起探索如何让高粱产业在芦山扎根。

事实上,刚开始种植高粱时,村民们内心充满忐忑——种不种得好,种来干吗?

第一年的试种情况也并不理想。“芦山雨季风大雨大,加上大同基地相对平缓开阔,周围缺乏挡风屏障,导致高粱易倒伏。”巴雄军说,今年,他们总结经验,特意选用了矮秆品种。

好不容易有了种植经验,今年又换了品种,一切又从零开始。

“种植就是要不断摸索,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灵活调整种植策略。”巴雄军说,“两年来,村民们在边学边种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相关种植经验,以后他们在自家地里也能种出更多样、更优质的作物。”

种下高粱后,巴雄军每周都要往高粱地里钻个两三天,“钻”出问题了,再招呼上村民一起围一块,边学边捣鼓。

悉心管护之下,今年,大同基地的高粱不仅“抗”住了风雨,也获得了市场青睐。

据巴雄军介绍,他们种植的高粱品种,是四川省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机糯粱2号,其淀粉含量较高,兼具酿造和食用两方面的功能,也是目前四川一些知名白酒的优质原料。

按照巴雄军预测,今年,大同基地高粱种植预计总产量约为40吨。收割工作完成后,这些高粱将被运往合作酒厂用于酿酒。

守着家门务工 村民学经验鼓腰包

当前,大同基地所属的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已初步形成“三核示范、万亩辐射”的产业格局,覆盖思延、大同、龙门三大片区,每年都需要大量工人参与种植、管护和收割工作。

得知即将开始收高粱后,王波在附近几个村里忙碌着组织起了人手。

24日一大早,芦溪村1组的竹志慧洗漱吃饭完毕后,熟练地背上背篓和镰刀,搭上同村人的摩托车便往基地赶去,自家养了四五年的小狗“小花”,也随她钻进了这片红色海洋。他们是这片高粱地中的另一个“主角”。

除却收割机作业带来的高效与省力,基地里的边坡、角落全靠村民来手工收割。当天,竹志慧与二十余位村民,分散在边边角角的高粱地里,收获着一株株自己精心管护的红高粱。

“基地的高粱和油菜花,日常管护工作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人来负责。”王波来自思延镇草坪村,基地内的作物平常都“托管”给了他和附近的村民。如此一来,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村民们还能通过料理土地这个“老伙计”,额外赚取一份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经过两年尝试,当地村民已基本掌握了高粱这一经济作物的种植技巧。

当日,负责大同基地高粱收割“主力军”,除了留守在家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些满头银发的老人。只见他们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捏着高粱穗子,轻轻一划拉,高粱穗便稳稳落在手中,动作虽不疾不徐,却透着股熟练劲儿。

现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边割边聊,话题从高粱的长势聊到了家里的琐事,欢声笑语在高粱地里回荡。

“都住附近,离家近嘛,在这里挣点生活费。”

“什么都会做,除草、施肥、防虫害、收割,眼看着高粱从苗子长成红穗子,心里还是有成就感。”

“出去打工人家看我们年纪大,不愿要,在这活路轻松,干着也不累。”

……

谈话间,高粱满了背篓,村民们背上高粱,走过高举着“火把”的田垄,背篓撞得地里的高粱在阳光下晃晃悠悠,小狗也在晃眼间钻进了高粱丛。

“在种植和管护过程中,基地会优先选用本地村民来务工。村民大多五十来岁,对于相对轻松的管护农活,他们做起来也不那么吃力。”王波表示,基地内比较稳定的务工村民,一年能增收五六千块,还是比较可观,“得闲时村民就来基地务工,农忙时自家农活也不耽搁。”

截至目前,大同基地已累计带动当地120人次务工,产生劳务费用50万元。学经验、挣收入,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色彩流转 农旅融合绘出新图景

在当地村民埋头忙碌的同时,一辆辆私家车陆续驶入大同基地。从雅安各县(区)慕名而来的游客陆续走入高粱地里,这片山坳里的“聚宝盆”顿时热闹了起来。

规整连块的高粱地,既形成了连片的梯田美景,也为游人观赏田园“丰”景提供便利。有游客直接在高粱地旁的生产便道上架起直播设备,通过“云视野”将这片芦山美景传播给更多观众。

今年9月初,大同基地的350亩高粱陆续成熟。亮丽的颜色、成片的规模,经过互联网传播,使这片高粱地成功在雅安人的社交网络“出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旅游。

“观景台视野更开阔,上面看起来更舒服。”9时许,来自雨城区的游客侯逍珍,正和姐妹们往基地观景平台走去。早上8时左右便到达的她们,这会已经美美拍完了一轮照片和视频。

“我们是在网上刷到的,感觉可稀奇了,没见过这么大片的高粱,专门过来耍。”侯逍珍介绍,早上打卡完高粱地,她们打算去县城吃个午饭,然后逛逛芦山县的金丝楠水街。

侯逍珍已经是芦山的“老熟客”了。不久前,她们刚赏完了龙门的荷花。而更早之前,青衣芸谷、龙门溶洞、汉姜古城等芦山县热门景点她们都去了个遍。

与侯逍珍等游客的自主出游方式不同,高粱地旁还停着一些大巴车,不少游客选择了旅行社组团出游。今年,随着芦山高粱红的热度越来越高,雅安不少旅行社推出了结合高粱地观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

“我们这一车游客有50人,上午大家看完高粱之后,吃了午饭,再去汉姜古城溜达溜达。”雅安市西南茶文化旅行社导游李正平介绍,不少游客在大同高粱基地游玩之后反馈很不错,社交媒体上芦山高粱热度也很高,结合本地游客的旅游需求,芦山高粱成了市内短途游的新亮点。

近年来,芦山县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统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农旅融合发展持续蓄能。大同基地内,先后修建了观景台、停车位、生产观光道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方便游客更好地观赏风景、体验田园生活。

据了解,9月以来,因高粱独特的果实及鲜艳的花色,大同基地持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累计参观人数已达10000人次。

而在不远处的思延镇青衣芸谷的稻田中,“芦大哥”“芦小妹”的IP形象稻田画又以金色画卷,诉说着同一场农旅融合的发展故事,与高粱地共同构成了芦山农旅融合发展的靓丽风景线。

春日的油菜黄、夏天的荷花粉、秋日的高粱红交替呈现,芦山县广阔的田野实现了从传统农田到热门景区的转变。从“种粮食”到“种风景”,广袤的乡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各方资源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杨天耀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20 www.zljnews.cn 自流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自流井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丹桂北大街288号 电话:86-0813-8109460 Email:2169130836@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2 蜀ICP备2020036881号-1 网监备案号:自公网监5103000063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10946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109460 电子邮箱:2169130836@qq.com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10946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